全球行业盛会! “绿色智造,让世界更美好”智

10月24日,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主办的全球行业盛会——2025“绿色智造,美好世界”智能装备与技术交流论坛在宁波全面举行。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端、智能、绿色工业发展新机遇。 中国交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交建始终坚持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可持续的基本理念,全面建成产业链。他表示,中交集团愿与世界各地同仁一道,遵循绿色引领、智能赋能,共同开创智慧港航装备技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以高标准创新为核心,推进探索港口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着力提升质量发展“新内涵”。二是以高质量合作为纽带,共同建设全球港航减碳技术基础设施,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量”。三是以高水平融合为路径,共同推动全产业链和航运业数字化升级,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量”。 浙江海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涛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作为全球港口机械及海工装备领域的领先者,持续以系统创新、智能绿色生产装备发展引领行业变革。他表示,浙江海港集团正在愿与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为代表的各界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开放合作的智慧港口生态圈,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海港的“硬核力量”。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瑞凯新品质生产力,努力为全球客户提供除垢产品和服务。他表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将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精心制造精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合作共赢,继续为全球港口和海洋运输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经济。 会议中,裴敏山、尤瑞凯及相关客户代表双方共同推出“振华重工”客户服务平台。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将以平台上线为契机,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打造全新的“一站式”大服务生态圈。 本届论坛由主论坛和智慧港口装备、岸岸钢结构、智能制造两个平行分论坛组成。 主论坛上,马士基港口集团董事格兰特·莫里森以“共创价值,迈向零碳未来”为主题,分享了马士基港口集团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的创新与探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工程师赵斌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港口——数字化转型新引擎”主题,分享了公司在AI赋能智慧港口领域的前瞻愿景。 在高端对话中会上,上海振华重工以“共商港口与术语高度发展之路”为主题,与马士基码头、新加坡港口、和记港口、迪拜世界港口、中远海运港口、宁波舟山港等国内外港口专家、管理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行业变革成果。 本次论坛共带来了12项智慧港口、海洋工程、港口机械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智慧”为关键词,发布了振华重工轮胎吊自动化系统、分布式振华远程控制平台、港口设备智能生态平台、振华重工数字化全场景仿真平台、集装箱码头综合运维平台等五项智慧港口新技术;以“切削”为关键词,110米全回转打桩机、补偿波三大工程装备领域取得新突破远离海岸的设备,包括起重机和船舶DP2动态控制控制系统;以“集约”为关键词,发布了低碳预制内河码头桥、散货岸边一体化起重机、窄体轻量化AGV、自动化超高空集装箱轨道起重机等四款港口机械领域新品,进一步彰显了在主要技术技术上的硬核实力。 论坛还发布了“我们的振华重工”客户平台。平台发布后,将遵循“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构建全新的“一站式”高效服务生态圈。 在智慧港口装备分论坛上,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公开了很多关键技术和技术,包括岸桥技术创新、新型自动防摇桥以及振华重工高可靠性散货装备的技术优势。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帮助港口实现高效、智能、低碳运营;内陆智慧港口整体解决方案——Z六大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包括PMC港口自动系泊系统、集装箱码头综合运维平台、AI+振华重工智能电控解决方案、振华重工数字孪生系统赋能智慧码头建设、港口设备智能系统生态平台等,充分展现了智慧港口、绿色智慧港口的实践成果和领先实力。在沿海钢结构与智能制造分论坛上,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从海洋工程、钢结构、智能制造、碳足迹培训等方面分享了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工程、钢结构领域,公司推出了海洋航道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关键核心技术。ns、维修作业、铺管设备,展示了高端海洋工程和钢结构装备设计与建造的总承包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介绍了超大型门式起重机的智能建造与安装、人工智能赋能的AI管理的技巧与探索,以及振华重工核心部件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工厂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展示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最新突破。此外,论坛还借鉴振华碳足迹从足迹成本、桥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近零碳港口建设等方面分享了振华的碳足迹评估和实践,有效帮助行业加速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期间论坛上还将召开客户服务座谈会,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就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进行专题讨论。 WS68FCAFC7A310C4DEEA5EE32F https://zj.chinadaily.com.cn/a/202510/25/ws68fcafc7a310c4deea5ee32f.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