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发润晶华丨北京互联网法院:网络司法“中国

壹发润晶华丨北京互联网法院:网络司法“中国方案”的实践窗口 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遵循“以审判立规则、以规则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的司法理念,已受理案件25万余件。 中国日报网11月21日电(记者齐雷)在庄严的气氛中,随着木槌的敲响,北京互联网法院就侵犯招聘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正式开庭网上审理。屏幕上,国徽庄严悬挂,法槌声回响,无不体现出网络时代司法审判不变的背景——法律的神圣性和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2025年11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举行线上庭审。 (图片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 11月20日下午,采访组2025年“全国互联网普法行·北京站”走进北京互联网法院,近距离见证这一司法创新高地的线上司法实践。采访组成员先后参观了网上诉讼服务体验区、党建文化展厅、首钢未来展厅等多个重点展区。通过环屏沉浸式体验、全流程在线庭审、AI法官讲解等丰富形式,体验了在线法庭审理的全过程,充分感受到“在线案件在线审理”的便捷和高效。 这是11月20日拍摄的北京互联网法院中庭。中国日报记者 齐雷 摄 据介绍,自2018年9月正式挂牌以来,作为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设立的职能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经历了七大历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遵循“以审判立规则、以规则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的司法理念,已受理案件25万余件。它不仅是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温暖的审理场所,也是向世界展示网络正义“中国方案”的重要窗口。 这是11月20日拍摄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展厅一角。中国日报记者 齐雷 摄 在实时数据大屏幕前,采访组成员认真听取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人工智能文胜图’案”、“首例‘人工智能语音维权’案”等互联网常见案件的介绍。这些案件不仅是司法实践的里程碑,也是引领数字经济政策的标杆。例如,在第一部《AI W在“恩盛视频”案中,法院明确了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平衡了技术创新和权利保护,激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该案引起了美国、日本、德国的关注,成为达成国际共识的司法判例。这些案例清楚地展现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积极应对前沿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引导新兴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裁判智慧。 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牵动千家万户。如何引导孩子认识数字世界中的危险并保护自己?在受湖未来展厅,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三处(少年法庭)副主任景文杰杰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致力于打造“受湖未来”品牌,用“六大基本保障”为孩子构筑安全防线,用法治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景文杰介绍网络安全防护研究手册。中国日报记者 齐雷 摄 北京网络法院在裁判中始终遵循对未成年人最有利的原则,关注未成年人在网络案件中高发的情况,注重将常见案件打造成生动教材。比如,在模拟法庭、标准案件中审理和改判了“少女绑树视频案”、“软色情漫画充值案”等案件,打造了“守户未来”微课堂、微剧场、微漫画系列法制人口作品。用生动讲解愉悦普法,用“小案例”推动未成年人权益“大保护”。 景文杰介绍“儿童之声”展板。中国日报记者 齐磊 摄 景文杰表示,一些未成年人主动申请加入“守护”志愿服务队,成为传播法治理念的“法治小种子”。他说:“这样的‘好消息’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回馈和动力。” (编辑:陈丹妮韩禾) WS69203311A310942CC4992C0F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21/ws69203311a310942cc4992c0f.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