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项赛事、11000支队伍,新疆“我们村的舞蹈
- 编辑:admin -3000余项赛事、11000支队伍,新疆“我们村的舞蹈
中国日报乌鲁木齐11月11日电(记者毛卫华)办赛,滋养新疆,造福人民,圆梦!近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文体中心歌舞升平,掌声雷动。从田野到璀璨的舞台,新疆的“乡村舞者”舞动着对生活的热情热爱。
2025年“舞出我们村”新疆群众舞蹈大赛项目精彩表演圆满落下帷幕。不只是跳舞!新疆“乡村舞蹈大赛”有力地为人们心灵注入滋养的滋养,让“新疆滋养”的理念深入人心。自4月份启动以来,文化节跨越四个季节,已举办3000余场活动,吸引了全疆1.1万个团队、460万人次的热情参与。经过激烈的角逐比赛结束后,剩下的14支队伍起立,走上表演舞台。他们用优美的舞步描绘了新时代新疆农村的幸福篇章,展现了各族人民的生机与活力。
深耕基层文化沃土,充分挖掘民间舞蹈潜力,培养群众艺术人才,以舞蹈为桥梁,助力新疆群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活动在新疆委宣传部领导下,由新疆文化和旅游厅、新疆村领导小组等地方相关部门联合承办。目标是向原住民输送优质文化资源,激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力,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个乡村舞蹈,千种风情!新疆70年的变迁,隐藏在各族人民的舞步之中。本次比赛亮点纷呈,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获奖项目。塔城区《丰收之歌》荣获最佳表演奖,克州市《美丽家乡》、阿克苏区《卖酸奶的人》、亳州市《春韵》荣获最佳节目奖。这些节目都来自日常生活。各族人民以熟悉的形式,把祖国的美好、生活的甜蜜、民族的感情搬上舞台。它们既有原始质朴的张力,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
新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以竞赛形式引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将文化服务精准送达基层,从广场聚居地到农村舞台,从传统“戏曲+非遗”到现代歌舞,逐步形成新疆特有的群众文化生态。
11月8日至9日乌鲁木齐巡演期间,42支入围舞蹈队领衔在天山万科、经发万达、会展吾悦广场上演了9场精彩演出。众多“舞蹈大师”随着独特的音乐,一一出现在舞台上,他们热情欢快的舞步,展现出优雅而充满活力的姿势,无视人们对“乡村舞队”的本能看法。团结他们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团结、团结、奋进的文化力量。
他们不仅欣赏比赛中刻苦训练所流下的每一滴汗水,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对梦想的不断追求、对美的追求。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谁说村舞队只有大人和长辈?我们年轻人也爱跳舞!”根的话霍尔果斯市“国门石榴籽”文学志愿服务负责人帕古角表达了新时代乡村舞者的心声。
这支多民族的“老兵队伍”,队员年龄在23岁至39岁之间,包括个体户、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等群体。他们带来的“民族舞节奏”快速而充满活力,展现了边陲小城年轻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新疆温泉县哈日布呼文化站舞蹈团的“泉韵”舞蹈让大家惊叹不已。她们色彩缤纷的服装、精美的图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81岁的“网红”舞者艾米尔·热兹用她活泼的舞步推翻了“农村老人不小心就偏了”的旧观念。
来自新疆库车市牙哈镇的舞蹈队,以龟兹壁画之美为灵感,融合智慧,创作了《丝路舞》h 现代舞技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上带来新的活力。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富有感染力和参与性,将文化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广大群众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伟大的群众文化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感染力,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巡演和演出中,各队将地域文化、生活场景、民俗风情融入到舞蹈中,或豪放势不可挡,或飘逸婉约,或热烈动人,呈现出多样而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
新疆塔吉克自治县文化中心的《高原雄鹰》,包括骨钱、舞蹈等,展示了帕米尔高原农民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茶香幸福家园”,将茶碗的清香与茶香融为一体稻田收割的年份。舞步讲述着乡村产业发展的欢乐故事;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石油年轻》将采油机械音效与舞蹈相结合,再现新时代油田的“铁人”精神和科技强军,致敬新疆成立70周年丰收和香菜油勘探开发70周年。
以本次舞蹈比赛为契机,同步推动文化活动发展,不仅组织优秀舞蹈队巡演社区、乡村,让舞蹈走进更多居民生活,也加快落实新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场舞蹈盛典不仅线下精彩,线上人气也持续走高。
《嗨来Max》的旋律从田野跳到了远方。他云。抖音话题挑战赛吸引了近万名视频参与者,播放量超过1.9亿次。各级媒体“大小屏幕”联动,县乡政府账号下乡镇,让每一个旋转舞步都成为新疆幸福团结的生动注脚。
演出当晚,在温暖的灯光下,《舞蹈在我们村》回顾影片徐徐展开,用满满的温暖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紧接着,《我们美丽的新疆》演出拉开了帷幕。四个篇章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新疆720年的辉煌历史和各族人民的幸福时光,更表达了新疆以更加包容、开放、娱乐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的坚定决心。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就像种子一样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今天,“新疆《大舞台》真正成为了新疆文化传播的使者。
从舞者轻盈的舞步到轻柔的音乐旋律,从怀旧的风土人情到对时代精神的强烈礼赞,每一个条目都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村的舞蹈’不仅是新疆文化丰富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新疆文化中心主任周文亮表示,今后,这项活动将继续发挥文化纽带的作用,让各族人民在舞蹈中一起同行,共同描绘社会主义现代新疆的美好画卷。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实习生:马倩妮)
WS6915368DA310942CC49912D0
https://xj.chinadaily.com.cn/a/202511/13/WS6915368DA310942CC49912D0.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的版权(包括泸定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