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
- 编辑:admin -2025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
10月16日,“就业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暨民营企业人才引进服务月”在西南大学启动。本月的人才引进月汇聚了10多个省市、431家重点企业,释放了13000多个优质岗位。继续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为青年人才与优质企业搭建良好对接平台。
10月16日,“就业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暨民营企业人才引进服务月”在西南大学启动。邓锐 摄
本次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教育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故事人民政府、西南大学、中国重庆经济故事市场管理人民政府。
启动仪式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共同签署了《促进青年人才合作共同倡议》、《致力深化形象、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和《优化保障服务、共建人才生态》,标志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建立跨省市合作机制,为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自由流动提供制度保障。”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了“上下游联动、东中西支撑”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区域发展发展注入了青年活力,也让青年人才在国家战略的传递中实现了更多价值。
标志站点。邓锐 摄
开幕式当天,线下招聘活动“就业未来——2025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暨民企引才服务月”也在西南大学第三运动场举行。园区内设置满天星开发区、智能制造区、生产性服务业区,涵盖制造、生物医药、创新科技、金融等多个重点领域,为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人才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选择。一个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海口等境外20个省市的163家企业以及重庆市的268家企业发布了优质岗位,促进了人才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流动。此次活动吸引了近6000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现场共收到简历10351份,5046人达到初次就业目标。
参加活动的先生。 (提供图片)
活动现场的AI助推区成为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同学前来体验。专区配备了智慧就业一体机、就业服务一体机、续印一体机、面试一体机等各类智能硬件设备。提供从职业规划到能力评估、简历优化、面试辅导、求职咨询等全套服务求职乃至创业指导涵盖求职就业各个环节,形成全链条服务体系。
体验现场。 (提供图片)
尤其是“虚拟面试官”功能尤为引人注目。能够模拟多种真实求职面试场景,帮助学员提前熟悉面试流程,进行现场适应,优化自我表达能力,为求职者提供多个行业职位的模拟面试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求职竞争力和成功率。
一名应聘场景工作的学生表示:“我用‘虚拟面试官’模拟集体面试,系统实时检查我回答的逻辑性,并给出改进建议,给了我真实的高压面试环境,很实用。”
近年来,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创新实践ICE在招聘服务领域,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线下招聘场景深度融合,推出“AI赋能专区”,为传统展会注入新动能,开启招聘服务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用人单位展位前,找工作的学生络绎不绝。珍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健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半导体领域的民营企业,我们正在积极寻找材料、化学、机械设计、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本次招聘会让我们高效、精准地对接了众多感兴趣的同学,真正体验到了重庆孩子——优化经济企业、吸引年轻人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当天,共收到近百份简历。
“本次招聘会不仅提供优质职位,还贴心周到西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全玉倩说:
据介绍,本次招聘活动具有“准确、多样、便捷、高效”的特点。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综合服务等多功能领域,为毕业生提供“全流程、一站式”就业支持。政策宣传区重点解读“M留在重庆、来重庆”、“重庆人才”等优惠政策;就业指导区邀请专业导师提供简历优化、一对一指导等服务;综合服务区及时响应各类需求,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现场服务情况。 (提供图片)
本次活动同时开启线上招聘通道频道。所有招聘信息将在“中国国家人才网”、“育才汇”、“育就业”等平台网上发布,持续推送至11月15日。截至目前,该网络平台已收到简历7866份。
据了解,为落实《促进青年人才协同发展联合行动》,重庆将重点打造滴滴平台行动,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在打破区域壁垒的基础上,优化服务保障,提升区域人才生态。重庆通过构建“留在重庆、来重庆”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为年轻人提供从求职创业到安居乐业的一站式服务,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人才立志的更广阔舞台并在生活中表现出色。 (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WS68F49D7EA310C4DEEA5ED0EF
https://cq.chinadaily.com.cn/a/202510/19/ws68f49d7ea310c4deea5ed0ef.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